身心放鬆空間  Soma Relax
  • 首頁
    • 關於
    • 訂閱身心放鬆空間
    • 行程表
    • 台北身心學讀書會訊息
    • 台中身心學讀書會訊息
  • 專業師資
    • 陳建安老師
    • 蔡麗珠老師
    • 吳晞瑗老師
    • 洪瑩慧老師
    • LaLa老師
    • Ariel老師
    • Peter老師
    • 教學實錄
    • 加入教師會員
    • 師資外派
    • 教學實況
  • 課程簡介
    • 舒壓放鬆課程
    • 健康養生講座
    • 上班族辦公室健康伸展操
    • 養生教育課程
    • 養生導引 >
      • 一個動作,搞定一切-螺旋開闔延伸
    • 日式指壓SHIATSU
    • 台中瑜珈教室/台中彼拉提斯教室
    • 台北瑜珈教室 >
      • 台中按摩
      • 台中腳底按摩
      • 台中spa-芳香療法
  • 身心學教材
    • 身心合一課程(peter)
    • 天空敘事(shamua)
    • 知己-體知課程(建安老師)
    • 放鬆伸展課程(Ryan)
    • 身心學書籍
  • 討論區
    • 學術交流
    • 問與答
    • 身心放鬆空間部落格
    • 友站連結
    • 講師專區
    • 知己-體知生活美學
  • 肢體療法
    • 身心學somatics >
      • 經驗解剖學
      • 身心學課程分享
      • 肢體開發課程
    • 瑜珈 yoga >
      • 瑜珈教學
      • 瑜珈好處
      • 練瑜珈的注意事項
      • 瑜珈動作圖解
      • 瑜珈學習心得
      • 從身心學(Somatic)角度看待瑜珈
      • 瑜珈動作
    • Bones For Life®
    • 彼拉提斯(皮拉提斯) pilates >
      • 皮拉提斯、彼拉提斯 pilates 簡介
      • 彼拉提斯 核心肌群訓練
      • 皮拉提斯跟瑜珈有什麼不同
    • 費登奎斯 Feldenkrais
    • Gyrotonic®
    • 日本操体技巧 So-tai technique
    • Bodywork
    • 日本浪越指壓SHIATSU
    • 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
    • 身心放鬆
  • 樂齡資訊
  • 與我聯絡

Rose靈性舞蹈The Endless Wave—生命的律動(一堂課的情況)

2/20/2012

0 Comments

 
音樂的感覺

      大家會演奏樂器嗎?專業的演奏?太棒了!我也是不太會,實際上我鋼琴只彈到奏鳴曲一下子就停了,而且很久沒彈琴了,聲樂我也唱得不好,也沒有過深刻的涉略。但是我們都會聽音樂,對音樂也很有感覺,音樂能引起我們許多的共鳴。對演奏者而言,音樂是程序記憶(procedural memory)與情感的表現,但對聽眾來說,音樂屬於身心記憶。音樂勾起我們的情緒、情感,造成朦朧而難以描述的深邃感覺,更進而改變我們的身體姿態與動作質感。請大家先深呼吸,讓我們先聽幾段音樂(播放一些片段)。

      音樂三要素是?樂音三要素是?對音樂的感覺不太需要記憶性的知識,只要記得人是「有情感的動物」,回想一下我們對於剛剛那些音樂的「節奏、旋律、和聲、音高、音色、強度」有哪些感覺?(舉例講解,並導入Rose的五種律動)我們的身體是否產生了變化?,說說這些音樂給我們的感覺如何。(讓大家發表自己最有感覺的段落,並嘗試著與大家分享內心的感覺及身體的感覺)

舞蹈與表達

      大家有學過跳舞嗎?那種長時間的專業訓練?太好了!大家跟我一樣都沒有太多的接觸,實際上我在求學階段也只略懂一些皮毛,大多的部分是在賞析,但是接下來請大家看我跳一段我自己的舞(播放流體音樂片段,並導入空間要素)。下次如果看到我跳的跟今天不同請別訝異,我跟大家一樣,每天的心情都會變化,可能是起床時的感覺、第一通電話、第一眼見到的人、工作、學生、家人、溫度、濕度等等,雖然有變化,但是我們只要接受自己就好了。剛剛的示範是我對那段音樂的感覺,然後用身體表達出來,而流動的質感是我最喜歡的,當然每個人的嗜好不同,這沒有好壞的差異。等一下我們會聽五段音樂,然後跟著音樂自由的解放自己,在講解這五段音樂以前,我們先了解一下肢體的表達。

      舞蹈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,古代人不用上舞蹈課就會跳舞了,觀察小孩子的肢體語言,是否也會發現他們能使用肢體表達許多情感?為何我們很難做到?我們教育經驗使我們習慣用大腦思考,用大腦感覺,幾乎所有感覺都鎖在這裡,所以我們的肢體已經忘了孩童時代那份純真與自然,我們太習慣使用語言。今天大家把語言刪除,用身體與律動就好,跟著自己的感覺走~ 但在這之前讓我們先做點肢體練習,好讓我們了解有哪些身體部位可以表達。

初階身體構圖Body Mapping

    讓我們一起來尋找:頸椎、肩關節、鎖骨關節、肘關節、腕關節、指關節、胸腔、骨盆、髖關節、膝關節、踝關節,並嘗試用各種方位移動!(稍微引導多面向探索)

立體空間運用

    舞蹈中有所謂的三個面:輪面、桌面、門面(示範與簡單講解)。空間上我們也分為:低度、中度、高度(示範與簡單講解)。讓我們搭配剛才Body Mapping所找出來的部位,聽一段音樂嘗試看看(讓大家跟著音樂一起動)。每個人的表達都會不同,跟著自己的感覺就好,盡量運用所有的部位,別在乎自己是否很優美,你能感覺到自己投入就好了。

Rose靈性舞蹈(The Endless Wave) 

      引用美珠老師的文章,依序放著音樂,與大家討論分享這五種音樂的律動,可以講故事、心靈分享、感覺描述等,若大家無法說出也不勉強,表達需要時間與機會。

美珠老師文章如下:

靈性舞蹈(The Endless Wave)的五種律動 (5 Rhythms)

      蘿絲從長期觀察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動作,歸納出五種律動現象,形成她所謂靈性舞蹈(The Endless Wave)的根本。這五種律動分別為:流動的(Flowing)、斷奏的(Staccato)、混亂的(Chaos)、振奮的(Lyrical)、及安靜的(Stillness)。 每一種律動都是一種存在的狀態,就如同進入了一個由內心深處來體認生命、愛、生與死之本質的奇特世界。每一種律動不僅可以喚醒不同的內在能量,幫助人們隔 離出不同的情境狀態,發現原始的激情與欲望,也幫助人們更接近他自己的人性。當進入不同的律動,就是在經驗不同狀態的存在感,讓放掉束縛的身體自由地隨著 那份存在感動起來,生命的現象及意義即浮現其中。

以下將逐一分述其特性和動作特質:

流動的節奏 (Flowing)

     如流水般的(watery)、流暢的(fluent)、液體狀的(fluid)、血液的(blood)、穩重的(heavy)、生根的(grounded)、向內收的(taking in)、大地的(Earthy)、母性的(mother)、陰柔的(feminie)、圓弧的(circular)。

斷奏的節奏 (Staccato)

     在控制的情況下,讓力量發出去(letting go with control)、控制的(bound)、強力的(strong)、銳利的(sharp)、有菱有角的(angular)、骨骼的(bone)、重擊的(pounding)、打擊的(percussive)、短促的(sudden)、火的(fiery)、父性的(father)、陽剛的(muscular)、線性的(linear)。

混亂的節奏 (Chaos)

     是為前二者的綜合體,以強而有力的固定節奏型態(Staccato),配合上順暢圓弧的流動而形成混亂(Chaos)。在沒有控制的情況下,讓力量發出去(letting all go without control)、自由的(free)、顫抖的(vibrating)、抖動的(shaking)、狂野的(wild)、迴旋的(gyrating)、攪動水的(stirring watery)。

振奮的節奏 (Lyrical)

     從混亂的情境,釋放而進入到空和輕的境界,就如身體有一股電流傳動一樣。輕巧的(light)、優美的(graceful)、躍動的(bouncing)、爆裂的(burst)、勝利的(winning)、興奮的(exciting)、有趣的(playful)、空中的(airy)。

寧靜的節奏 (Stillness)

    緩慢的(slow)、空的(empty)、祥和的(peaceful)、安靜的(quiet)、無界的(no boundary)、寬廣的(spacious)、宇宙的(cosmic)。

    節奏律動是人類的母語,當人們進入狂野、忘我、出神的舞蹈律動中,會發現一種可以將自己丟進宇宙真理的語言形式。在那身體的律動中,人們可以找到內心世界的 那一份真;並在那當下存在的狀態中,找到內在流動的能量。蘿絲很慎重地提出一個觀點:「能量是以『波』流動著,而波是以某種型式(pattern)傳送著,型式則以某種律動節奏呈現出來。人類即是能量、波動、型式和律動節奏的綜合體。我們不是在跳舞,我們本身即是舞蹈」(Roth, 1997, p. xxvii)

(建議印一份給所有人)

操作

  1. 放出挑選好的音樂,並在前面加入由頭頂到腳趾的圓弧放鬆引導語,可以事先錄製指導語,並配合輕鬆的音樂增進情境引導的效果。
  2. 每段音樂兩分鐘。最後大家躺下時,幫大家蓋上衣服以免著涼。
  3. 讓大家躺在地上放空沉澱3-5分鐘,並引導大休息式的呼吸法,回顧剛剛跳完的感覺。
收尾

    大家圍成一個小圓圈,互相分享一下剛剛的感覺。每個人的感覺不同是很正常的,因為每個人都是很特別的個體,都是獨一無二的。若有人出現了較強的情緒反應,請引導大家接納、包容、跟隨、陪伴與傾聽,使團體內形成一種安全的內在連結。(引導大家互相給予肯定與支持,並互相感謝有這麼寶貴的機會表達自己與接受自己,可以建議大家把今天的感覺寫下來,並隨時回憶)

(下次上課,直接從放音樂開始)

後記

      該課程有音樂治療與舞蹈治療的功能,大致上不脫離亞里斯多德的情泄作用,但帶領時要注意本身是引導者,我們只是透過一些方式引導大家探索自我的身心,並不教導任何事情,主旨在於使大家能透過覺察探索,尋找出自己獨特的身心療癒方法,更了解自己,更接受自己。

    在西方世界中,即使大家不認識也能暢所欲言,但東方人的身體觀較為保守,要操作此課程,建議先培養團體間的信任感與熟悉感,可能較易使大家敞開心胸表達自己的情感。

    上述課程是筆者學習的經驗,統整後歸納出淺顯易懂的方式,期望能使怯於用身體表達自己,或時常為情緒困擾的人,能讓身心找到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出口。課程有疏漏之處,請多包涵。特別感謝桃園高中謝文茹老師、台東教育大學劉美珠教授。

文獻參考

http://blog.udn.com/devanartana/4439523

0 Comments

下肢的延展與循環—來自祈禱的感受--<2>

2/20/2012

0 Comments

 
這幾天在某個場合上與一位久未見面的友人一起做了這個練習,並分享了這動作的有趣之處,探索這動作能延展的地方,當然也對小時候老師教的放鬆有些反思…。這位女性友人的柔軟度很好,即使位置不對也能達到很不錯的延展,但測試了新動作後,使原本很少放鬆的大腿內側肌肉也有不錯的效果。現代人有許多脊椎、腰力不足的問題,例如脊椎炎、產婦腰部疼痛、腰椎受傷導致的壓迫性或貫性施力疼痛,甚至姿勢不良也容易導致腰痛。這動作除了延展大腿之外,更好的功效在於以脊椎帶動上肢肌群的放鬆,效果很不錯,需要的空間也小,很適合現代人的都市生活,但上述的疼痛起因還需要依據個人情況加以引導,這方式僅能提供大幅度的放鬆,之後還要依據個別情況進行肌力訓練。

      上次的動作是我們常練習的,但這只能壓縮背部,無法使深層的腿部肌肉延展,因此做完後會腰痠背痛!現在我們來練習一個不錯的方式,以前我的老師時常示範給我們看,我將這動作增加了點東西。

  1. 蹲下
  2. 手握腳踝
  3. 屁股朝上、頭朝下,吸氣,吐氣GO~從尾椎的部分往天上延伸,呼吸三次
  4. 感覺到哪裡酸酸的嗎?
  5. 想像有跟竿子水平支撐腰部,上肢被吊著,以地心引力的方式輕微晃動雙臂
  6. 輕微的晃動頭部,檢查一下哪裡比較僵硬?
  7. 微蹲下去,再做一次,吸氣,吐氣GO,這次想像大腿骨的滑動
  8. 用手指頭去找地板,一左一右,讓手指頭帶動肩胛骨移動,感覺一下
  9. 讓手指在更遠一點,左邊、右邊,配合呼吸
10.  微蹲下去,配合呼吸再上來一次,盡量讓屁股更往上一點

11.  以頭頂中央為中心點,輕微畫八靠近地面,手抱起來,配合呼吸下降

12.  手放開,微微墊高左腳、右腳,使臀部再高一點(重複11)

13.  極為緩慢的從尾椎、腰椎、胸椎到頸椎起來,很慢很慢,把注意力放在脊椎

14.  感覺一下現在的心情如何?動一下上肢感覺看看?走幾步路看看?

      這動作的覺察結構以尾椎、頭頂、大腿骨、肩胛骨為主,若有脊椎問題導致肌力不平衡的人,可以請人以手觸碰張力過高的部分,配合呼吸與肌肉線條放鬆。這方式能使身體達到大幅度的放鬆,很推薦在運動前或工作前操作,久坐的人也適合定期操作,時間不長,簡單好用,除了放鬆腰與背,也延展腿部。對於許多以往的伸展操,我們似乎要有更多的想法與操作角度去體會,好的動作不會產生疼痛,正確的運動不會導致傷害,在動作中覺察出自己最舒服的方式,就是最適合自己身體的運動喔~祝大家健康快樂!

0 Comments

下肢的延展與循環—來自祈禱的感受--<1> (提高下肢代謝與脊椎放鬆)

2/20/2012

0 Comments

 
虔誠的鞠躬--緩慢的

      近日學校似乎流年不利,學生狀況百出,為了祈求神祇勿再次懲罰學校親師生,也盼能獲得一份心安,處室同仁帶著素果與謙卑的心情,於學區內四個土地公廟進行甚為惶恐的巡禮。一行人不敢怠慢,點香、祈願、合十、禱唸,雖然流程簡化了些,但為眾人祈福的心情,始終如一。

      當我手握香燭虔誠對著神祇行禮時,不自覺的使用「骨盆」調整「髖關節」,並以「後腰肌」、「背肌」維持上軀幹穩定。因為謙卑,所以身體自然地以極為緩慢的速度進行鞠躬,這讓我想到的,林麗珍老師以呈現對神明純潔無瑕的尊敬及謙卑。在緩慢的過程中,因額頭以慢速接近地面,身軀從自信的直立轉變成謙卑的蜷曲,此時此刻讓我們體會到身為人類的渺小與無助…,但這動作讓我的身體感受很多。

簡單動作--大放鬆 

      各位應該都有拜拜的經驗?在我們傳統文化習俗中,拿香拜拜是很常見的,但各位是否有觀察過祈禱時是否夠謙卑?(笑)也就是額頭是否夠接近地面?為了更加表達我們的卑微,今天與大家分享一個能增進下肢血液循環並放鬆脊椎的方式,這方式很簡單,每個人都能體會,而功效也很強,不但能在無痛的狀態下延展下肢肌群,也能增進血液循環,提高腿部的細胞代謝率,達到窈窕的效果吧?!(不確定)…這對於時常久坐練琴、改作業、打電腦的人來說,十分受用。此外,若有脊椎問題、生產後腰部疼痛的情況,此種方式也能稍微舒緩喔~大家好像對腿部的代謝比較有興趣(笑)~

為了讓大家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

請大家先嘗試著做做以前體育課上過的

以立正的姿勢,用手趾間碰腳趾

向下彎!用力點!

記錄自己的極限!

這動作包含許多奧妙之處~

大家先以舊經驗嘗試看看~

更好的動作改良

將於近日編寫出來

0 Comments

肩頸放鬆的簡單方式--幽默的了解就好

2/20/2012

1 Comment

 
從肩膀看出理性與感性

    肩膀一直是最明顯的肢體語言,這部分代表了壓力、責任等心理狀態。有位很優秀的老師,,辦事能力是一等一,在大家眼中是個能力很強、做事情很俐落的人。這位老師的思考邏輯很清晰,也很理性,這是很棒的優點,讓很多人稱羨,但是,過於理性往往也會過於「感性」。這股感性代表著心理對人事物及自己的期許與要求,而這種感性最常以肩膀緊繃、肌肉痠痛表達出來,久了之後就會影響到寫字、使用滑鼠、寫板書、拿東西、做運動…等身體使用功能,當然不良的身體使用方式也會導致肩膀的僵硬,這部分等一下再與大家分享。從現場看起來…大家似乎都是理性與感性兼備的極優秀教師(笑),沒關係,等一下讓我們一起平衡一下,再優秀的老師也要有放鬆的時候。接著讓我了解一下與肩膀有關的其他部位與概念。

肩膀錯位

    嚴重的肩膀僵硬會形成錯位,也就是說放錯位置,導致背肌過度延展或緊縮,而這種情況會導致背肌痠痛或腰部痠痛,要改善這種情況必須調整一下「上軀幹」的排列方式。大家互相觀察一下彼此的「肩頭」朝前或朝後?胸腔前傾或後縮?肩頭朝前可能會引起駝背,肩頭朝後則容易使尾椎負重過大,而左右重心不平均,則容易產生脊椎側彎…,嚴重的情況是影響到內臟,因為內臟受到擠壓減少工作空間,所以影響到代謝與循環,接著產生皮膚枯黃、容易疲勞、失眠、胸悶、腸胃道疾病…聽起來好可怕!大家快檢查一下!(笑)

    其實我們上軀幹的身體排列大多與我們的性格有關,過於內向、缺乏自信或責任感過重的人容易肩頭朝前,並伴隨著出現一些身體抗議的聲音(示範);過於自信或掌控慾太強的人,容易肩頭朝後、胸腔朝前,然後會產生腰力不佳、容易腰痠的現象(示範)…這就是在告訴我們:「男子漢千萬不要只剩一張嘴」(台語)這位老師笑得特別用力,看起來好像特別有體會?(笑)。

    大家看得出來我以前也有嚴重駝背、脊椎側彎、肩頭朝前的現象嗎?我一直被星座血型所困擾,從國中開始就被自己的星座血型給限制住,而這種性格深深的影響到我的上軀幹排列…,我是哪種星座血型?「金牛座O型」!好可怕的性格!這位老師笑起來表情有點扭曲,想必是受過我們不少毒害?(笑) 我替金牛寶寶向妳道歉…。對的,性格影響著身體,我們也知道「江山易改、本性難移」,所以我們從「身體」下手會比較有效!

    各位看看我的脊椎與肩膀,是否還有那些現象?但是脊椎側彎對頸部的影響還是存在的,我的頸椎向右偏移…各位注意看一下,所以我對這世界一直存在著一種「偏見」(笑)但是好險肩膀與脊椎的位置對了,我的個性也就兼容並蓄的包含其他11星座…,這似乎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(笑),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喜歡現在的自己,而且很接受自己的身體,希望大家聽完這次研習後,也能更喜歡自己的身體~

發覺鎖骨與肩胛骨

    要讓肩膀回到原來輕鬆自然的位置需要先了解如何提起然後放下,不只要提得起放的下,更要提的順暢、放的剛好!現在大家把肩膀提起來看看,把手舉到最高,感覺一下自己手的高度,左右兩邊都試試看。好像有點緊…,那現在把我們的手指頭放在「鎖骨」上(放圖片並示範講解鎖骨原理),大家再嘗試把手舉高一下,感覺上有沒有更高一點?那現在我們讓手指末梢在我們的周圍畫出一些大圓弧,很優美的那種,想像自己是個玩彩帶的小孩…請小心不要砍到隔壁的同事,我們今天不上安全與急救(笑)。持續的以鎖骨為運動的支點,是否有些地方是我們平常很少運動到的?接著再感覺一下自己的肩胛骨是否隨著末梢一起移動旋轉?吸氣後吐氣再把圓畫的大一點,感覺肩膀上已經沒有任何重量。好,現在以很自然的狀態把手交替的舉起來看看,是否比以前更輕鬆?^^

柔軟彈性的核心運用與脊椎按摩

    各位有點肚子嗎?還是六塊肌?好險大家跟我一樣,到了這把年紀只有混沌一塊肌…,就是一整團肉(笑)。但是這團顯眼又很有份量的肉等一下會發揮很大的功效!這裡是核心肌群,跟我們平常練習仰臥起坐的概念不太相同,除了上下的線性運動之外,還能做左右與「對角線」延展,而這個「米」字肌群配合剛剛我們的鎖骨、肩胛骨與末梢,就能使這團肉產生各種面向的空間運動,並且間接的稍微放鬆脊椎,使脊椎的排列能稍微回到我們原本的樣子。

    等一下操作的時候,請把肚子Hold住。Hold的概念不是用力!千萬不要用力,否則很容易發生悲劇,譬如…放屁(笑)~這是真的,如果瞬間將核心肌群加壓,容易使腸胃的空氣瞬間被擠到骨盆底肌群的一小部分—括約肌,那就很容易發生悲劇…,特別是我們都不太常練習「提肛」這招(笑)。我們東方人對於骨盆有種害羞、羞恥的感覺,但是骨盆在身體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骨盆所保護的腹腔,包含了我們很重要的臟器,這部份我們有時間再一起分享。

    (拿出預備的道具:彈性橡皮或筋膜球)等一下我們的核心肌群就想像成這顆藍色的小球,很有彈性,而且能夠做很多面的運動(示範球的彈性與動作質感的差異),然後想像從腹部的彈性帶動脊椎的延伸(示範),然後配合剛剛我們的鎖骨、肩胛骨、末梢,把剛剛的圓弧再放大一點,更有彈性一點(示範)。好,現在我們跟著音樂一起做看看。想像一下這些部位都很像藍色的彈性球,互相連結,協助指尖向外畫圓,再把圓畫大一點,讓圓變小,使用雙手畫出心中的圓,好,停。

動作是整體的,而非分割的

    現在我們再把手舉起來看看,從指間開始延伸,做個大家都做過的側身體前彎運動,然後吸氣,吐氣,想像從指間、手臂、側軀幹、側腹到大腿是個圓弧,再吸氣後吐氣向下延展,讓頭頂也順著脊椎一起向外向下(示範也一起操作)。換邊操作。大家現在的感覺如何?理性與感性的平衡是否很美好?(笑)這種運動不但容易流汗,也能一次放鬆很多部位。然後我們在互相觀察一下彼此的肩膀位置,是否比上課前的位置還要下降,肩頭的位置也改變了一點?^^ 往後如果做這動作時,只要記得剛剛的概念,彈性、圓弧延伸、從鎖骨開始、讓指尖尋找空間、使用腹部的彈性協助畫圓、呼吸調節,就能夠達到上軀幹大部分的放鬆~而這種整體的觀念與我們傳統的分割操作很不同,不但比較省力,也比較能培養出韻律感。

後記

    要使肢體表達經驗較少的人以整體概念操作放鬆是有困難的,特別是以大量的形式、技巧與直接操作之下,學習者容易產生抗拒,或以原本的身體觀念僵化操作,因此,以幽默逗趣的對話鋪陳身心學的概念,再以輕鬆的方式及明確意象引導,往往能收到不錯的功效。這只是個概略的課程設計,還有很多需要精進之處,還請大家多來信討論。

1 Comment

身體與心理—水乳交融的關係

2/20/2012

1 Comment

 
發怒的小例子

      這幾天陰雨綿綿,大家的心情似乎都不太美麗。週五早上有位阿公將機車停到學生安全走道上,我過去和言相勸,卻換來一頓罵,有位家長經過幫我說兩句,那位阿公的情緒反應更強烈!肩膀高高的聳起、聲調提高、臉部肌肉快速收縮,即使我特別將三角錐移開讓他方便離開,他還是持續的發怒。我想這一整天他的情緒會很不好,而身體也會很僵硬,特別是頸部以上的血管,因肌肉收縮而導致腦部血液回流過慢,若瞬間的收縮過度,或許會有不好的影響。各位是否也曾經有過這種經驗?盛怒之下產生暈眩感?腦壓突然升高?思考力降低?更生氣?氣消後發覺肩膀緊繃微酸?

身體姿態所表現的情緒

     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發現,當我們產生情緒反應時,會直接影響到身體,而身體的反應又快速的回饋給心理,這之間造成雙向的通道,互相傳遞情緒資訊,最後則將情緒擴大,甚至形成長久的影響。除了憤怒之外,其他的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身體改變。各位回想一下快樂、悲傷、喜悅等時常出現的情緒反應,觀察自己的身體是否有改變?快樂的時候,身體的線條偏外放,下巴微微抬起,代表情感的胸膛向前微傾,四肢變的比較有力;悲傷時胸口、核心肌群(腹部)、頸椎內縮,末梢神經也較為遲鈍,整體的動作質感是內向蜷曲的;喜悅不同於快樂的外放,喜悅的動作質感偏內向,雖然胸口微突,但代表思緒的頭頸會向內,肩膀下降、四肢的力度比快樂低。

      各位不妨觀察一下學生的肢體語言,是否在特定的對話或事件時會出現?也進一步觀察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身心變化,是否會如此?這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與反應,而且隨時發生。除了上述的例子之外,身體負擔也會影響情緒,而這種影響更為顯著,例如腹痛、經痛、頭痛、疾病傳染、肌肉痠痛、身體過度緊繃、疲勞過度等,外在的身體疼痛、荷重與疲勞,都會影響著我們的心情,這種經驗大家一定很多。

釋放--由外而內

     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動態的,而我們的身心狀況也會跟著變動,不論是心理引起或身體誘發的狀況,最後都會產生身體上的不適,而最快又最方便的就是放鬆自己的身體,使身體先感覺到愉悅,而後讓心理也更正面。

      我們都聽過許多人生道理,例如「先放下才會擁有」之類的名言錦句,而這些道理強調從心理層面著手,先透過思考而後理解,最後達到放下與放鬆,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。但就身心學的觀點而言,「放下」很單純,從「身體」的放下開始,讓自己能感覺到身體的放鬆,在將這種輕鬆的感覺記憶回溯到身體,使身心在變動中能隨時保持放鬆愉快的狀態,而這種狀態也能增進思考與價值澄清。舉個大家常見的小例子,小朋友哭泣時講很多道理似乎沒用,但是哭完後講的道理卻能激起孩子的思考,哭完後的放鬆就是身心處於接收與理解的狀態,是轉變的最佳時機。

覺察與探索--尋找身體的心靈密碼

      情緒是短暫的,但長久的情緒會以身體姿態儲存於身心兩面。從上面的敘述中,我們了解到情緒會改變身體姿態,短暫的改變往往能快速的回到放鬆的常態,但長期的壓力則會以「慣性身體姿態」為外在表徵,因為身體重複的出現情緒姿態,致使身體記憶該種情緒與壓力,不停的回饋給大腦,最後導致身心都具有特定的情緒傾向。各位可以在鏡子前面觀察一下自己,或左右互相觀察,大家的肩膀高度是否接近臉頰?肩膀高度代表責任性的壓力,如果肩膀過高也是件好事,因為這代表責任感較強。

      讓我們先做個常見的練習,吸氣慢慢的把肩膀提到最高…,吐氣時瞬間將肩膀以自由落體的方式放下,感覺一下現在的心情,是否有好一些?接著我們再以另一種方式做深層的肩頸肌群放鬆(地心引力與頸椎弧形運動的放鬆技法,另啟篇章)…肩膀是最常見也最容易覺察的表徵,因為與大腦最接近,神經傳導的速率較快,初期最直接影響的就是肩頸肌群的僵硬。

      除了肩膀之外,我們再看看脊椎與頭頂是否偏移?是否有駝背?頸椎是否較低?胸口與骨盆的位置是否形成內縮?走路時是否有一邊較緊?比較一下左右手舉到最高的感覺,是否有一邊較緊?臉部肌肉是否有一部分被無意識的緊縮?坐著時那個部位受力最大?回想一下這些身體習慣從哪時候開始出現的?多久了?幾個月?幾年?與哪些事件有關聯?從出生到現在,是否有些重要的特定事件影響著身體姿態?而這些姿態是否影響著我們的想法、情緒與價值觀,甚至是性格?

      身體是最誠實的朋友,提供我們各種心理資訊,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,對於這位從出生到死亡都要陪伴我們的朋友,我們往往缺乏了更細微的關注與了解,而身體所呈現的,以及我們尚未能完全解讀的密碼,是否已經被我們發現了?身體與心理的覺察探索是一段長遠的歷程,可能會花很多時間,可能每次的感覺都不同,但「發現」是「轉變」的開始,讓我們持續的關照自我身心的交流狀況,並從中獲得身心健全的真鑰。

1 Comment

身心際遇—奇妙的一天

2/20/2012

0 Comments

 
今日去了他校講研習,過程中充滿驚喜,也很隨性~生活中充滿的不可預期的精彩~

 

上課前巧遇CP兒

    剛到學校時,進入教務處休息,等待課程的開始,巧遇一位母親帶著兩位CP(腦性麻痺兒童)近來處室填寫資料,剛好CP是我的研究主題,與CP兒童的接觸較多,也就利用短短的十分鐘,主動替小孩看一下。

多數肢障兒的心聲

    一位小孩因為開刀失敗,導致一邊骨盆嚴重錯位,從髖關節到腳趾末梢極度僵硬,走起路來十分吃力,明顯感覺步態擺位搖晃過大…。我嘗試著與小孩接近,但母親提醒我小孩不習慣讓人碰身體。CP兒童於成長發育期時,特別是高年級,開始對自我身心覺察力增強,難免會抗拒外界的觸碰,這與身體經驗、自我概念有關,通常思考力正常但會有肢障者,或多或少會有這種反應,而學習身心學的我,以跟隨的方式希望能與小孩有身體的溝通。

CP兒童的噩夢

    當我說:「小朋友,我們來放鬆好嗎?」小孩的臉部變的十分僵硬!對於CP兒童來說,放鬆代表被動強力拉筋,那種撕裂的感覺,我想對幼小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負面印象。我說:「老師的放鬆不會痛喔!而且很好玩~」經過了多次的承諾與保證,小孩讓我接觸他的身體,願意讓我牽著他的手,步行六步。這動作只是為了確定小孩的運動方式,並找出應該放鬆的「點」。

放鬆不一定會痛

    我請小孩坐在沒有靠背的椅子上,雖然小孩的坐姿不良,但我依然嘗試以「shaking」進行無痛放鬆,將手指放於膝關節處,以輕微、傾聽、協助的方式,以手的感覺融入孩子的下肢,伴隨著來回的韻律抖動,緩和的刺激肌腱周圍神經,並引導孩子使用意象改變「身體質感」,告訴孩子想像腳是「棉花糖」、「輕柔的羽毛」、「充滿水份」等感覺,依序透過地心引力做初步放鬆,再透過輕飄感測試自主動作控制。時間有限,僅使用3分鐘快速引導,孩子與我的默契,卻不像第一次見面,而是很快的進入鬆弛且控制力提升的整合狀態。我們嘗試著再次走路看看,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!原本需要六步的距離,因為從髖關節到膝關節放鬆,變成只需三步就能走完,在處室狹小的空間裡,另外一位老師馬上發現驚嘆,母親也轉頭看著我們,並問小孩是否會痛,我想,小孩心裡很清楚,從他開心的表情看得出來,他已經體會到身體放鬆後的感覺…。

 

關心自己的身體

    母親詢問我是否為復健師?有工作室嗎?在哪個地方?母親的臉上時而驚喜、時而黯淡…,我了解母親考量的問題,不外乎效率、金錢…。我說這是免費的,我是老師,提供一種身體的使用方式,讓孩子與大人能用不同的方式體驗自己的身體,並從中找到自己最好的方式,這一切都免費,只要有需要,隨時都可以到學校找我…。母親想跟我要書面資料,但這種手感必須親自體驗,紙本資料能提供的文字資訊確實有限。這讓我想到有一次送件,遇到短期人員因車禍導致上肢無法自主運動,經過引導後,也能使自己的移動範圍擴大,也是希望能到學校詢問我相關技巧。

    其實我們並不教導或傳授任何的獨門技巧,唯一能說得過去的,只是提供方式讓自己重新、從心體驗自己的身心。每個人的狀況不同,面臨的問題也不同,一種方式也無法適用於所有個體,所以「身心學」提供了從概念到技巧的流程,使個人自由體會,隨著不同的時間與機緣,身心遲早會早到自己的出口。

後記:

    今日的處女秀真的很緊張,很感謝老師的支持,中場休息後還願意回來繼續聽完我這零散又不完整的課程…,真的很感動,讓這麼沒經驗的我能稍微感到一點信心。

    今日課程有些部分沒有講得很清楚,原本預估要操作的動作體驗因時間關係,無法順利完成,真的有點遺憾。如果還有機會,下次會很快的進入重要的「辦公室的脊椎放鬆法」,以及今日未完成的「聲帶放鬆練習」。若還有時間,也希望能持續分享更多的整體動作體驗…。

    持續努力研發更簡單易懂又能輕鬆體驗的動作課程,持續精進!


0 Comments

快速讓大腦放鬆的整合技巧

2/20/2012

1 Comment

 
又是忙碌的一天…

      星期四的晚上只睡不到5小時的我,週五早上因工作關係必須六點起床,從早忙到晚,兼托育到六點,又去吃大餐到八點,感覺上是個忙碌的一天,因為從早上開始持續16小時,大腦必須保持在清醒狀態。通常這種情況容易導致腦壓提高、疲勞、情緒差、無法專注的現象,但我嘗試著整合幾種技法,讓大腦能在3-5分鐘內舒緩不停輸入資訊的壓力,而這方式雖然有點難體會,但十分有效。這技法是特別為了每天忙到忘記休息的人而設計,特別是用腦過度、長時間工作、無法抽出時間運動的人,可以嘗試著使用這種方式。

覺察腦壓--溫度感覺、體積與血液循環

      人在過度忙碌時,因注意力不集中,容易誤解身體資訊,特別是腦壓微昇,卻誤以為心煩意亂,想要冷靜卻越冷靜不下來,往往做了多餘的吃喝消遣,增加身體負擔,使隔天的身心狀況更下降,因此,準確的覺察腦壓是這套方式的第一步。

      腦壓升高代表腦細胞不停的輸入資訊,來不及吸收消化,卻又不斷的需要資訊產出,例如工作、批改作業、撰寫報告…等必須消耗腦力的事情,這時資訊的輸入輸出同時,並包含執行各項手眼協調、注意力集中等各項任務,大腦短時間使用過度,腦壓就會開始升高。因為腦細胞過度活躍,頭蓋骨後方延伸到後頸部位會有「躁感」,亦即溫熱不適的感覺,感覺腦內些微膨脹,腦循環降低時也感覺到頸部兩側動靜脈些微緊繃。為了確定是腦壓問題,請先活動雙手,感覺是否肌肉有舊傷影響,或肩膀因長時間固定動作引起的僵硬而使循環變差,若排除上述兩種狀況,則可以確認是大腦該休息了。

      現代人生活忙碌,不論是學生或上班族,很難找到時間靜下來,即使午休時間也很難安穩好眠,而以下方式只需要一張硬底的椅子即可,十分方便。以下方式包含的概念較為抽象,身體經驗或許需要開發,但大家可以嘗試著做看看,依照「動作要領」微調身體,或許很快就能感覺到腦部清醒、雙目明亮的感覺~

坐姿呼吸的細微調節方法(還沒想出名稱…)

一、  尋找坐骨

用手輕觸臀部左右側,找到硬硬的坐骨。坐骨與椅子接觸時,因外形圓滑,所以能進行「滾動」的動作。試試看,找到那硬硬的坐骨了嗎?

二、  調整骨盆

前後移動坐骨,讓骨盆也跟著移動。骨盆帶動脊椎的位置,脊椎位置影響內臟的位置,因此一邊緩慢移動,一邊找到全身最舒適的點。(記得腳到膝蓋、大腿的L型要與地面成約90度,使全身重量平均分配)

三、  閉目提高覺察力

將眼睛閉起來,輕微的閉起來就好,正常的呼吸,感覺腦部、頸部、骨盆、眼睛、脊椎等部位,看看哪裡比較不舒服。

四、  吸氣調整胸腔與橫膈位置(鼻子吸)

吸氣時想像從橫膈部位有條線上下延展,上面帶動胸腔以上緩緩上升,下面使腹腔微微隆起,輕微按摩內臟。

五、  以意象引導脊椎向上延展

脊椎與所有的神經連結,讓脊椎來點輕微的延展!吸氣時想像「頸椎」延伸到頭蓋骨有條隱形的線,即使吐氣,那條線還是存在。這條線輕輕的帶起脊椎,讓頭部也緩緩的上升。

六、  吐氣善用地心引力放鬆與脊椎關聯肌群(嘴巴吐)

吐氣時胸腔與腹部回到剛剛那條上下延展線的中心,全身的肌肉(特別是上軀幹)因吐氣時慢慢下沉,跟著地心引力緩緩下降,有種沉甸甸的重量感,使肌肉放鬆。配合剛剛脊椎的延展,使控制肌肉的細胞有更多的空間工作,這時肌肉放鬆的感覺會更明顯一點。

七、  尋找動態脊椎中軸線,極輕微搖晃使腦細胞獲得空間

以剛剛的頸椎隱形線輕微的劃「8」字(平面),極輕微…,感覺到腦內有點水分,所以有點重量感,而這股重量感隨著「極輕微」的搖晃,產生重量偏移,力度很小,不要太快,讓「感覺」做到「最小」,但是不能無感。

八、  持續10次,張開雙眼,感覺視神經與臉部肌肉

過程中都閉著眼睛,畫「8」字的動作盡量小,呼吸時要保持骨盆的穩定位置及脊椎的柔性。持續10後張開雙眼,感覺眼睛的疲勞度是否下降,頭的溫熱躁感是否減少?全身的莫名不適感是否降低?反覆幾次,可能還會找到一些肌肉舊傷與特別疲勞的肌群。

後記:

    此方式包含概念較多,技巧也比較進階,需要覺察與體會的部分有的比較抽象,即使前幾次沒有太深刻的體會也沒關係喔~睡覺前也可以練個5分鐘,感覺看看是否睡的比較安穩。

   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保養身體~隨時保持最放鬆的心情面對每一天~

1 Comment

老師—很辛苦的行業

2/20/2012

2 Comments

 
今日到一間人數較少的學校研習,大約10來人,是很適合操作動作的人數,雖然沒有地板與彈力帶,但比起上次很多老師的場面,這次反而能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引導老師們彼此協助放鬆、覺察自己身體。時間很少,但這樣更好,少了許多抽象的身體概念,直些進入「感覺」,與自己身體做最直接的溝通~

       這次的時間雖然不夠,但依然設計了從頭到腳都能放鬆的課程。從上肢身體構圖、頸椎四面向、旋轉、地心引力、呼吸、臉部肌群、聲帶肌群、胸腔呼吸、內臟按摩、骨盆調整、脊椎放鬆、髂腰肌延展、下肢排列與運動,最後想要使用核心肌群協調訓練,讓現場的老師都「輕到飛起來~」,也特別設計了幾個老師可能遇到的「職業病」,協助老師在空間狹小、身體訓練不允許的情況下,能達到最大程度的身心舒暢、提高工作效能!可惜,時間真的不夠用…,全部的課程操作完,可能就要完整的8小時…不過,今日還是有許多感動的事情~

      老師操作鎖骨關節與肩胛骨旋轉後,在發現自己的手能舉的比以前更高,彼此看到上肢延展的可能性後,連我自己也很感動!當老師們對放鬆效果發出讚嘆聲時,這代表了老師們平常真的工作壓力很大!改作業、寫板書、指導學生,讓肩膀逐漸提不起,更難說要放得下…,長久累積下來,到了50歲左右,大多會出現五十肩,而過度的肩膀僵硬,也會使頸部血液循環變差,皮膚老化快、腦神經也因無法獲得充足養分而開始頭痛暈眩。這是一套簡單、容易操作、限制少的運動,效果好,但更好的是,如果配合「動作質感」轉換,我想,沒有太多身體經驗的老師上台跳舞,並非是個幻想~

      今日有位男老師讓我很感動。在操作肩胛骨時我與他一組,直接手觸引導他體驗旋轉帶動半側肌群運動。右邊很容易放鬆的動作代表這位老師很隨和,在為人處事方面有很圓融的彈性,其實從臉部肌肉的慣性使用上,就可以看出八成。但操作到左手時,我感覺到左肩胛骨深層肌肉的緊繃,不但上舉有限,我試圖以shaking提高放鬆度時(特地引導腕關節配合呼吸向上延展),卻感覺到肌肉的抖動(發麻),但觀察肩頭位置後,斜方肌又無過分的緊張現象?!

      因為上課時間關係讓我沒時間多想,只是感覺到這位老師是很有感情的人…。下課休息時,原本想喝口水思考等一下要操作的動作,結果這位老師主動找我,說自己長期抱小孩導致左手臂提舉困難,我恍然大悟!原來這就是肌肉發抖的主因!我立刻引導老師操作深層的脊椎放鬆,因父親抱小孩絕對會使用所有上軀幹環抱,受壓迫的肌群很多,短時間只有透過整體脊椎放鬆才能獲得釋放。操作完,我請老師走路看看,動動身體看看,感覺一下身體的重量,只是我沒提到「感覺一下心理吧~」,當身體放鬆時,我想他會有更多的力量照顧孩子!

      今天因為人少,所以可以就近觀察所有老師的身體,發現除了一位年輕女性有較嚴重的頸椎僵硬問題,需要直接手觸引導,其他的女老師身體都算好,反而是男老師的身體明顯較僵硬,操作完的放鬆程度也較大…。傳統社會觀念要男性保護女性,多替女性承擔一些工作,但往往造成男性更多說不出口的壓力,在今日的男性肩膀上,能看到壓力的釋放,是很讓人感動的事情,或許我們該給身邊的男性多點關懷…,人不是機器,都需要休息與放鬆,不論男女。

    一直以來都想抵抗社會價值物化身體的事實,以避免過度虐待身體的傷害事件不斷發生,但觀念的轉換倒不如直接用動作調整錯誤的身體觀。今日與老師分享「呼吸也會瘦」與「肌肉彈性的訓練」概念,雖然沒時間操作,但只要有時間分享,回家多練習,大家真的能讓身體回到原初狀態:正常的脂肪比、活力青春的身體使用!健康美麗何需節食、過度訓練、整形、吃補品、擦保養品化妝品?在使用添加於身上的任何外在物質好讓別人愛我們之前,讓我們先深深愛上赤裸的自己,如同自己來到這世上的初曉,畢竟我們也會這樣離開。

      今日與大家分享的傷殘重疾放鬆課程、痙攣型CP課程設計,不但真的免費,而且一定會排除萬難的配合各位時間,只希望這種事情不要發生…

     開始期待下次我們的見面了~一所位於美麗山腰的夢幻小學中~祝大家身心都平衡~

2 Comments

用雙手喚醒手臂—感覺的溝通

2/20/2012

1 Comment

 
身體動作環環相扣,所以要一起工作分擔壓力

    下午剛好有位上週約好要看手的A同事來到辦公室,這次的溝通挺有趣的。A手臂的深層肌肉及頸部肌肉產生疼痛,我們確認了肌束的位置後,開始簡單的放鬆。手臂很快的獲得釋放,但頸部因與臉部相連,所以特別從顳顎關節引導後頸,使動作能連貫順暢,最後再以昨天在學校分享的肩胛骨旋轉概念,以半側協助手臂作多面向的運動。這次的溝通只是要告訴身體:「改變原來的使用慣性吧!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協助」透過背部、腰部的整合運動,使手臂的工作量減輕。而最後的結果讓人挺開心的,A同事的手能夠提高活動範圍,也感覺更輕鬆。(詳見照片)

    今日也因個別需求而與A分享腿部的放鬆,其實這也是很簡單的小技巧,透過手觸喚醒運動的神經連結,使每天都在使用的腿部,能將走路的力量分散到全身。A在操作後走路的感覺很有趣:幾乎沒有重量~身體就是這麼聰明,不用讀書死背理論,只要「感覺」,覺察出以往與現在的不同,就會主動尋找新的模式。

尚未開始的讀書會,卻從體會後有了轉變

    最近以一本以前念過的書當作引子希望能將身體觀念傳遞給同事B,但因為真的太忙了,根本沒時間互相分享書中的篇章。但這幾天我感覺到B的站姿比較正,駝背改善,氣色較好,微笑也變多了。今日不禁問了她到底怎麼了?B說看到了「腳要像植物的根一樣,深入到土地裡。」這句話讓她很有感覺,她最近才發現原來以前都不會「站」。B可能沒發現從我眼中看到的是脊椎排列的改善、氣色心情的轉變、肩頸關係的放鬆,但最讓我感到訝異的是,單憑書本中的字句體驗,B能讓動作重塑,真的很厲害!以前為了改善自己的問題,還特別上了富蘭克林技巧…,天賦是每個人的有的!只要用心「體會與感覺」,反省動作模式,人人都能調整自己到最佳狀態!(這是本很簡單的書本,完全沒有深奧的理論,只有平凡但真實的描述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問我是哪一本~)

肩胛骨之外--每個人的身體故事都不同

    幫A操作完後,也幫B操作,兩人的情況完全不同。B最緊的肌群在背部,從胸大肌延伸到背肌的部分幾乎是僵硬的。在沒有喚醒鎖骨關節的情況下,依據現況判斷加強了背部周圍與深層的肌肉神經系統喚醒,以一種猶如彈鋼琴的手指觸感,引導緊繃已久的細胞能稍微的放鬆。值得一提的是,自從上次B因落枕而替她延展肩頸後,這次在引導同樣部位時,驚覺柔軟度提高許多!能很快的感覺到手部施力而大幅放鬆,我特別輕微轉動幾個面向確認是否柔軟,想不到真的能自由的移動。我想這也能與B近日好心情的心理狀態相呼應~而B的身體也展現了不少新的智慧!在沒有放鬆左邊的狀態下,也能透過模仿讓肌群共同工作,相關照片解釋如下。

A放鬆前:有運動習慣的A,右手雖然痛,卻能自主提高延展。

A放鬆後:右手的排列正確,延展提高,肌張力明顯平衡。

B放鬆前:背部僵硬,使手臂無法高舉。

B肩胛骨:能使舉手時的肌肉平衡。

B肩胛骨與背肌:右手的高度與排列明顯提升!

B最後狀態:右手較高,而且手掌肌肉幾乎是放鬆的!

    讓身心舒暢與開心,不需任何專業理論與知識,只要「感覺」,不需多想,以完全放空的心,從新覺察自己身體的可能性,並使身心獲得完整的釋放。今日’放學前,看到A與B開心愉快的表情,是最無價的回饋~希望能持續的精進下去~讓我們一起喜愛自己的身心~讓自己感動自己  

Picture
A放鬆前
Picture
A放鬆後
Picture
B放鬆前
Picture
B覺察肩胛骨後
Picture
B放鬆背肌並使用肩胛骨後 
Picture
B最後狀態 
1 Comment

科學儀器無法告訴你的事—一位頸椎患者的真實案例

2/20/2012

1 Comment

 
把自己交給儀器與數據,或把自己還給自己…

緣起:

       近日因講習結識一位友人,友人請我過去協助母親調整身體,在一切都是臨時安排的機緣下,有幸能接觸到這位可貴的真實案例。母親年紀約65歲,原本只是胸悶,到處檢查後由骨科鑑定為頸椎突出,聽從醫生建議後開刀更換關節。手術之後身體情況更嚴重,肩膀僵硬、手部自然抖動、難以轉動頸椎、胸口更悶。回診檢查,醫生根據儀器判定,認為骨骼排列很正常,可以正常轉動頭部,就醫學上而言已經痊癒,沒必要做其他的診治,但疼痛與不自在卻越見嚴重…。

經過:

       在低溫飄著細雨的夜晚,出門前特別清洗身體並熱身,好讓自己的感覺能敏感些。見到友人母親,請母親做些日常動作,坐到站、走路,並以手感覺肩膀與腿部肌肉質感,發覺母親的問題雖然在頸椎,但這股不舒適已經改變動作習慣—母親以極度費力的方式過生活,如果是我也會疼痛不已…。

結果:

      友人是個孝順又善良的人,在我們第一次見面便感覺到溫和與親切,這也是我願意無償協助的主因。友人為了母親身體不適也曾經接觸各種療法,但效果卻無法顯現…。但當以身心學觀點進行身體溝通時,許多神奇的事情發生了,友人、太太與母親對眼前的事情幾乎不敢相信。母親經過shaking wave 的調整後,原本很高的肩膀呈現正常的放鬆狀態、駝背的脊椎也能維持較直的排列、腳底循環也變好、坐到站更省力、神色更好、疼痛感消失、躺下時會抽動的上肢也找到位置使其停止抽動。除了每日相處的家人十分驚訝之外,母親自己也對舒暢的狀態感覺到驚奇,不僅是外在觀察到個案的結構排列更好,個案本身也自我覺察出省力與費力的差別,而這種覺察能力是改變的重要初步。

技法與概念介紹:

 

Shaking wave

    Shaking wave並非多神奇的手技,只是在身體觀念上與切割式的西方科學觀點不同罷了。西方科學認為身體可被分割分類為許多獨立個體,所以儀器的研發強調單一器官或結構的資訊數據化,以數據判讀代表人的健康與否;而身心學派認為身體是整合為一的,各結構環環相扣、互相關聯,實際上,身體在皮膚之下,原本就存在著細胞間的聯絡通道。身體由各種細胞組成,細胞之間緊密相連,配合著水分與各種物質,以完整形式生活著,shaking wave依據此種血肉身軀的整體質感,透過手觸輕微搖晃使各細胞能增加活動空間,也就這樣放鬆了身體,使身體回到輕鬆的常態。

手觸引導與溝通

      手觸溝通也不是多深奧幽玄的神祕宗教療法,如同語言與圖像,都是資訊的輸入與感覺,只是我們把感覺受器從聽覺與視覺轉移到觸覺,從皮膚觸覺深入肌肉、骨骼、內臟、組織與細胞,只要操作者能以平靜的心,專注於聽到的身體資訊,跟著個案身心流向追尋出掙扎位置,以安撫、放鬆的態度帶著細胞一起休息,使其回憶起曾經有過的快樂與自在。這樣的溝通不僅限於語言、文字與聲光效果,觸覺的功能甚至更強大,如同我們擁抱愛人的瞬間,在身體內與腦海中已湧現各種幸福的色彩。身心學的手觸溝通雖然在看似神秘的模糊地帶遊走,但道理雷同,方法也具有步驟性,只是我們往往過於相信儀器,卻對自己的感覺缺乏了一些自信。

後記:

       女性長者並非神奇的個案,而是很普遍的例子,而放鬆後的訓練才是另外一個挑戰!這經驗提醒我們,數據無法完全描述身心狀態,或許我們該給自己更多能瞭解與體驗的機會,暫時忘了儀器的數值,先靜下來聽聽來自身心所說的絮語。

1 Comment
<<Previous

    Author

    Peter

    E-mail: chopincer@msn.com 

    Archives

    February 2012

    Categories

    All
    個案分享
    個案課程分享
    從肢體看心靈
    戲劇療癒
    放鬆課程
    身心手觸
    身心舞蹈

    RSS Feed

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.